基本運算放大器配置
本文來源:ECCN中電網
1.1 運算放大器基礎知識
第一步:連接直流電源
必須為(wei) 運算放大器始終提供直流電源,因此在添加任何其他電路元件之前,最好配置這些連接。圖1顯示了無焊試驗板上的一種可能的電源配置。我們(men) 將兩(liang) 根長軌用於(yu) 正電源電壓和地,另一根用於(yu) 可能需要的2.5 V中間電源連接。板上包括電源去耦電容,其連接在電源和地(GND)軌之間。現在詳細討論這些電容的用途還為(wei) 時過早,隻需知道它們(men) 用於(yu) 降低電源線上的噪聲並避免寄生振蕩。在模擬電路設計中,務必在電路中每個(ge) 運算放大器的電源引腳附近使用小型旁路電容,這被認為(wei) 是良好實踐。
圖1.電源連接
將運算放大器插入試驗板,然後添加導線和電容,如圖1所示。為(wei) 避免以後出現問題,可能需要在試驗板上貼一個(ge) 小標簽,指示哪些電源軌對應5 V、2.5 V和地。導線應利用顏色加以區分:紅色為(wei) 5 V,黑色為(wei) 2.5 V,綠色為(wei) GND。這有助於(yu) 保持連接的有序性。
接下來,在ADALM1000板和試驗板上的端子之間建立5 V電源和GND連接。使用跳線為(wei) 電源軌供電。注意,電源GND端子將是電路接地基準。有了電源連接之後,可能需要使用DMM直接探測IC引腳,確保引腳7為(wei) 5 V且引腳4為(wei) 0 V(地)。
注意,使用電壓表測量電壓之前,必須將ADALM1000插入USB端口。
單位增益放大器(電壓跟隨器):
第一個(ge) 運算放大器電路很簡單(如圖2所示)。這稱為(wei) 單位增益緩衝(chong) 器,有時也稱為(wei) 電壓跟隨器,它由轉換函數VOUT = VIN定義(yi) 。乍一看,它似乎是一個(ge) 無用的器件,但正如我們(men) 稍後將展示的那樣,其有用之處在於(yu) 高輸入電阻和低輸出電阻。
圖2.單位增益跟隨器
使用試驗板和ADALM1000電源,構建圖2所示的電路。請注意,此處未明確顯示電源連接。任何實際電路中都會(hui) 進行這些連接(如上一步中所做的那樣),因此從(cong) 這裏開始,原理圖中沒必要顯示它們(men) 。使用跳線將輸入和輸出連接到波形發生器輸出CA-V和示波器輸入CB-H。
通道A電壓發生器設置為(wei) 1.0 V最小值和4.0 V最大值(3 V p-p,以2.5 V為(wei) 中心),使用500 Hz正弦波。配置示波器,使輸入信號跡線顯示為(wei) CA-V,輸出信號跡線顯示為(wei) CB-V。導出所產(chan) 生的兩(liang) 個(ge) 波形圖,並將其包含在實驗報告中,注意波形參數(峰值和頻率的基波時間周期)。你的波形應當確認其為(wei) 單位增益或電壓跟隨器電路的說明。
緩衝(chong) 示例:
運算放大器的高輸入電阻(零輸入電流)意味著發生器上的負載非常小;也就是說,沒有從(cong) 源電路汲取電流,因此任何內(nei) 部電阻(戴維寧等效值)上都沒有電壓降。所以,在這種配置中,運算放大器的作用類似於(yu) 緩衝(chong) 器,屏蔽信號源免受係統其他部分帶來的負載效應。從(cong) 負載電路的角度看,緩衝(chong) 器將非理想電壓源轉換成近乎理想的電壓源。圖3給出了一個(ge) 簡單的電路,我們(men) 可以用它來演示單位增益緩衝(chong) 器的這個(ge) 特性。這裏,緩衝(chong) 器插在分壓器電路和某一負載電阻(10 kΩ電阻)之間。
圖3.緩衝(chong) 器示例
斷開電源並將電阻添加到電路中,如圖3所示(注意這裏沒有更改運算放大器連接,我們(men) 隻是相對於(yu) 圖2翻轉了運算放大器符號以更好地安排導線)。
重新連接電源,並將波形發生器設置為(wei) 500Hz正弦波、0.5 V最小值和4.5 V最大值(4 V p-p,以2.5 V為(wei) 中心)。同時觀察VIN CA-V和VOUT CB-H,並在實驗報告中記錄幅度。使用示波器輸入CB-H還能測量運算放大器引腳3上的信號幅度。
圖形實例如圖4所示。
圖4.緩衝(chong) 器曲線
移除10 kΩ負載,代之以1 kΩ電阻。記錄幅度。現在移動引腳3和2.5 V之間的1 kΩ負載,使其與(yu) 4.7 kΩ電阻並聯。記錄輸出幅度如何變化。你能預測新的輸出幅度嗎?
簡單放大器配置
反相放大器:
圖5所示為(wei) 常規反相放大器配置,輸出端有10 kΩ負載電阻。
圖5.反相放大器配置
現在使用R2 = 4.7kΩ組裝圖5所示的反相放大器電路。組裝新電路之前,請記住斷開電源。根據需要切割和彎曲電阻引線,使其平放在電路板表麵,並為(wei) 每個(ge) 連接使用最短的跳線(如圖1所示)。記住,試驗板有很大的靈活性。例如,電阻R2的引線不一定要將運算放大器從(cong) 引腳2橋接到引腳6;你可以使用中間節點和跳線來繞過該器件。
重新連接電源並觀察電流消耗,確保沒有意外短路。現在將波形發生器調整為(wei) 500 Hz正弦波,設置為(wei) 2.1 V最小值和2.9 V最大值(0.8 V p-p,以2.5 V為(wei) 中心),並再次在示波器上顯示輸入和輸出。測量和記錄此電路的電壓增益,並與(yu) 課堂上討論的原理進行比較。導出輸入/輸出波形圖,並將其包含在實驗報告中。
圖形實例如圖6所示。
圖6.反相放大器曲線
趁此機會(hui) 說一下電路調試。在課堂中的某個(ge) 時候,你可能無法讓電路工作。這並不意外,沒有人是完美的。但是,你不應簡單地認為(wei) 電路不工作必定意味著器件或實驗儀(yi) 器有故障。這基本上不是事實,99%的電路問題都是簡單的接線或電源錯誤。即便是經驗豐(feng) 富的工程師也會(hui) 不時出錯,因此,學會(hui) 如何調試電路問題是學習(xi) 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。為(wei) 你診斷錯誤不是助教的責任,如果你以這種方式依賴其他人,那麽(me) 你就錯過了實驗的一個(ge) 關(guan) 鍵點,你將不大可能在以後的課程中取得成功。除非你的運算放大器冒煙,電阻上出現了棕色燒傷(shang) 痕跡,或者電容發生爆炸,否則你的元器件很可能沒問題。事實上,大多數器件在發生重大損傷(shang) 之前都能容忍一定程度的濫用。當事情不妙時,最好的辦法就是斷開電源並尋找一個(ge) 簡單的解釋,而不要急著責怪器件或設備。在這方麵,DMM可是一件十分有價(jia) 值的調試工具。
輸出飽和:
現在將圖5中的反饋電阻R2從(cong) 4.7 kΩ更改為(wei) 10 kΩ。現在的增益是多少?將輸入信號的幅度緩慢增加至2V,仍然以2.5 V為(wei) 中心,並將波形導出到實驗室筆記本電腦中。任何運算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最終都會(hui) 受電源電壓的限製,而在很多情況下,由於(yu) 電路中存在內(nei) 部電壓降,實際限製要遠小於(yu) 電源電壓。根據你的以上測量結果量化AD8541的內(nei) 部壓降。如果你有時間,可嚐試用OP97或OP27放大器替換AD8541,並比較它能產(chan) 生的最小和最大輸出電壓。
求和放大器電路:
所示電路是一個(ge) 帶有四個(ge) 輸入的基本反相放大器,稱為(wei) 求和放大器。圖7的配置與(yu) 你在教科書(shu) 中看到的略有不同,因為(wei) ADALM1000隻提供單個(ge) 正電源電壓。放大器的同相(+)輸入連接到2.5 V,即電源電壓的一半,而不是接地。這就改變了求和放大器方程式。輸入電阻上出現的輸入電壓現在是相對於(yu) 2.5 V(即所謂共模電平)進行測量。它們(men) 應減去2.5 V,因此0 VIN變為(wei) -2.5 V,+3.3 VIN變為(wei) +0.8 V。輸出電壓也應相對於(yu) +2.5 V電平來測量。為(wei) 使常規方程式正確,輸出電壓也將減去2.5V共模電平。另一種思路是考慮所有輸入均為(wei) 2.5 V(或懸空)的情況。任何輸入電阻中都沒有電流流動(其兩(liang) 端的電壓為(wei) 0 V),因此反饋電阻中也沒有電流流過(其電壓為(wei) 0 V)。輸出電壓將為(wei) 2.5 V。
此電路使用四個(ge) 數字輸出PIO 0、PIO 1、PIO 2和PIO 3作為(wei) 輸入電壓源。每個(ge) 數字輸出具有接近0 V的低輸出電壓或接近3.3 V的高輸出電壓。使用疊加(並校正2.5 V共模電平),我們(men) 可以證明VOUT是VPIO0、VPIO1、VPIO2和VPIO3的線性和,其中每個(ge) 都有自己獨特的增益或比例係數(由1 kΩ反饋電阻除以各自電阻所得的比值設定)。
PIO 0值最高,輸出變化最小(最低有效位),PIO 3值最低,輸出變化最大(最高有效位)。請注意,PIO3電阻由兩(liang) 個(ge) 4.7 kΩ電阻並聯而成。
斷開電源後,修改反相放大器電路。重新連接電源,然後使用數字輸出控件填寫(xie) 以下兩(liang) 個(ge) 表格。在第一個(ge) 表格中,記錄每個(ge) 數字輸出的低電壓和高電壓。在高阻模式下使用CB-H示波器輸入來完成此任務。在第二個(ge) 表格中,記錄PIO0、PIO 1、PIO 2、PIO 3的所有16種1和0組合的輸出電壓。你還應確認,當所有四位懸空或處於(yu) 高阻(X)狀態時,輸出電壓確實為(wei) 2.5 V。
PIO 0
PIO 1
PIO 2
PIO 3
表2.輸出電壓
數字位輸出電壓
P3、P2、P1、P0
0
1
10
11
100
使用電阻值計算每個(ge) 輸入組合的預期輸出電壓,並與(yu) 測量值進行比較。
同相放大器:
與(yu) 單位增益緩衝(chong) 器一樣,此電路具有(通常)較好的高輸入電阻特性,因此它可用於(yu) 緩衝(chong) 增益大於(yu) 1的非理想信號源。
所示的同相放大器電路。組裝新電路之前,請記得關(guan) 閉電源。從(cong) R2 =1 kΩ開始。
施加一個(ge) 500 Hz正弦波,CA-V設置為(wei) 2.0 V最小值和3.0 V最大值(1 V p-p,以2.5 V為(wei) 中心),並在示波器上顯示輸入和輸出波形。測量此電路的電壓增益,並與(yu) 課堂上討論的原理進行比較。導出波形圖並將其包含在實驗報告中。
將反饋電阻(R2)從(cong) 1 kΩ增加到約4.7 kΩ。記住,你可能需要降低輸入的幅度以防止輸出飽和(削波)。現在的增益是多少?
增加反饋電阻,直到削波開始——也就是說,直到輸出信號的峰值因為(wei) 輸出飽和而開始變平。記錄這種情況發生時的電阻。現在將反饋電阻增加到100 kΩ。在你的筆記本中描述並繪製波形。此時的理論增益是多少?考慮此增益,輸入信號必須小到什麽(me) 程度才能使輸出電平始終低於(yu) 5 V?嚐試將波形發生器調整為(wei) 此值。描述所實現的輸出。
最後一步強調高增益放大器的重要考慮因素。對於(yu) 小輸入電平,高增益必然意味著大輸出。有時候,這可能導致意外飽和,原因是對某些低電平噪聲或幹擾進行了放大,例如對拾取自電力線的雜散60 Hz信號的放大。放大器會(hui) 放大輸入端的任何信號......無論你是否需要!
運算放大器用作比較器
將運算放大器配置為(wei) 比較器,便可利用運算放大器的高固有增益和輸出飽和效應。這本質上是一個(ge) 二元狀態決(jue) 策電路:如果“+”端子上的電壓大於(yu) “–”端子上的電壓,VIN > VREF,則輸出變為(wei) 高電平(在其最大值時飽和)。相反,如果 VIN < VREF,則輸出變為(wei) 低電平。電路比較兩(liang) 個(ge) 輸入端的電壓,根據相對值產(chan) 生輸出。與(yu) 之前的所有電路不同,輸入和輸出之間沒有反饋;對於(yu) 這種情況,我們(men) 說電路是開環運行的。
比較器的使用方式不同,在以後的部分中我們(men) 會(hui) 看到它的實際應用。在這裏,我們(men) 將以常見配置使用比較器,生成具有可變脈衝(chong) 寬度的方波。首先斷開電源並組裝電路。在反相輸入VREF上使用固定的2.5 V輸出作為(wei) 直流電源。
同樣,在同相輸入端配置波形發生器CA-V:500 Hz頻率、2 V最小值和3 V最大值的三角波(以2.5 V為(wei) 中心)。重新連接電源後,導出輸入和輸出波形。
現在通過增大(正移位)或減小(負移位)最小值和最大值來緩慢移動三角波的中心,並觀察輸出發生的情況。你能予以解釋嗎?
對正弦波和鋸齒波輸入波形重複上述步驟,並在實驗報告中記錄你的觀察結果。
問題:
u 壓擺率:如何測量和計算單位增益緩衝(chong) 器配置的壓擺率?將其與(yu) OP97數據手冊(ce) 中列出的值進行比較。
u 求和電路:使用疊加導出電路的預期傳(chuan) 遞特性。根據VIN0、VIN1、VIN2和VIN3求出輸出電壓。將理
想關(guan) 係的預測與(yu) 你的數據進行比較。
u 比較器:如果VREF的極性反轉會(hui) 發生什麽(me) ?
聲明:本網站原創內(nei) 容,如需轉載,請注明出處;本網站轉載的內(nei) 容(文章、圖片、視頻)等資料版權歸原網站所有。如我們(men) 采用了您不宜公開的文章或圖片,未能及時和您確認,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,請電郵聯係我們(men) ,以便迅速采取適當處理措施;郵箱:limeijun@transq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