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訴你什麽(me) 是集成電路?集成電路,英文為(wei) Integrated Circuit,縮寫(xie) 為(wei) IC;顧名思義(yi) ,就是把一定數量的常用電子元件,如電阻、電容、晶體(ti) 管等,以及這些元件之間的連線,通過半導體(ti) 工藝集成在一起的具有特定功能的電路。
為(wei) 什麽(me) 會(hui) 產(chan) 生集成電路?我們(men) 知道任何發明創造背後都是有驅動力的,而驅動力往往來源於(yu) 問題。那麽(me) 集成電路產(chan) 生之前的問題是什麽(me) 呢?我們(men) 看一下1946年在美國誕生的世界上一台電子計算機,它是一個(ge) 占地150平方米、重達30噸的龐然大物,裏麵的電路使用了17468隻電子管、7200隻電阻、10000隻電容、50萬(wan) 條線,耗電量150千瓦。
顯然,占用麵積大、無法移動是它直觀和突出的問題;如果能把這些電子元件和連線集成在一小塊載體(ti) 上該有多好!我們(men) 相信,有很多人思考過這個(ge) 問題,也提出過各種想法。典型的如英國雷達研究所的科學家達默,他在1952年的一次會(hui) 議上提出:
可以把電子線路中的分立元器件,集中製作在一塊半導體(ti) 晶片上,一小塊晶片就是一個(ge) 完整電路,這樣一來,電子線路的體(ti) 積就可大大縮小,可靠性大幅提高。這就是初期集成電路的構想,晶體(ti) 管的發明使這種想法成為(wei) 了可能,1947年在美國貝爾實驗室製造出來了一個(ge) 晶體(ti) 管,而在此之前要實現電流放大功能隻能依靠體(ti) 積大、耗電量大、結構脆弱的電子管。
晶體(ti) 管具有電子管的主要功能,並且克服了電子管的上述缺點,因此在晶體(ti) 管發明後,很快就出現了基於(yu) 半導體(ti) 的集成電路的構想,也就很快發明出來了集成電路。傑克·基爾比(Jack Kilby)和羅伯特·諾伊斯(Robert Noyce)在1958~1959期間分別發明了鍺集成電路和矽集成電路。
現在,集成電路已經在各行各業(ye) 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,是現代信息社會(hui) 的基石。集成電路的含義(yi) ,已經遠遠超過了其剛誕生時的定義(yi) 範圍,但其核心的部分,仍然沒有改變,那就是“集成”,其所衍生出來的各種學科,大都是圍繞著“集成什麽(me) ”、“如何集成”、“如何處理集成帶來的利弊”這三個(ge) 問題來開展的。
矽集成電路是主流,就是把實現某種功能的電路所需的各種元件都放在一塊矽片上,所形成的整體(ti) 被稱作集成電路。對於(yu) “集成”,想象一下我們(men) 住過的房子可能比較容易理解:很多人小時候都住過農(nong) 村的房子,那時房屋的主體(ti) 也許就是三兩(liang) 間平房,發揮著臥室的功能,門口的小院子擺上一副桌椅,就充當客廳,旁邊還有個(ge) 炊煙嫋嫋的小矮屋,那是廚房,而具有獨特功能的廁所,需要有一定的隔離,有可能在房屋的背後,要走上十幾米……
後來,到了城市裏,或者鄉(xiang) 村城鎮化,大家都住進了樓房或者套房,一套房裏麵,有客廳、臥室、廚房、衛生間、陽台,也許隻有幾十平方米,卻具有了原來占地幾百平方米的農(nong) 村房屋的各種功能,這就是集成。
當然現如今的集成電路,其集成度遠非一套房能比擬的,或許用一幢摩登大樓可以更好地類比:地麵上有商鋪、辦公、食堂、酒店式公寓,地下有幾層是停車場,停車場下麵還有地基——這是集成電路的布局,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分開,處理小信號的敏感電路與(yu) 翻轉頻繁的控製邏輯分開,電源單獨放在一角。
每層樓的房間布局不一樣,走廊也不一樣,有回字形的、工字形的、幾字形的——這是集成電路器件設計,低噪聲電路中可以用折疊形狀或“叉指”結構的晶體(ti) 管來減小結麵積和柵電阻。
各樓層直接有高速電梯可達,為(wei) 了效率和功能隔離,還可能有多部電梯,每部電梯能到的樓層不同——這是集成電路的布線,電源線、地線單獨走線,負載大的線也寬;時鍾與(yu) 信號分開;每層之間布線垂直避免幹擾;CPU與(yu) 存儲(chu) 之間的高速總線,相當於(yu) 電梯,各層之間的通孔相當於(yu) 電梯間……
聲明:本網站原創內(nei) 容,如需轉載,請注明出處;本網站轉載的內(nei) 容(文章、圖片、視頻)等資料版權歸原網站所有。如我們(men) 采用了您不宜公開的文章或圖片,未能及時和您確認,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,請電郵聯係我們(men) ,以便迅速采取適當處理措施;郵箱:limeijun@transql.com